close

  楊瀾
  與可凡合汽車貸款作大概有二十年了吧。
  我室內設計們共同主持過的晚會應該超過五十場,又因為分別主持兩檔人物訪談節目《可凡傾聽》和《楊瀾訪談錄》而成為同道。
  我們還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都是非播音主持住商不動產科班出身。他在大學里學的是醫科,我學的是外語,後來又學國際關係。這讓我們有不少共同語言。
  有一段時間,我們還做過seo鄰居。
  訪談節目是最容易,又是最難的。容易的是形式,一問一答,兩人坐在那兒對談,沒什麼花里胡哨的流程與環節;它又是最難的:正因為形式簡單,所有吸引力都在談話的內容里,所以特吃功夫。我們還必須在嘉賓選擇方面兼顧節目深度和收視率,並常常因此糾結長灘島,甚至要做出妥協。有時可凡採訪一些娛樂圈的年輕明星,看他努力表現出對一些八卦話題的興趣,我心裡就不禁感慨道:容易嗎?!
  外人常認為訪談者“不懂就問”,殊不知一個好的訪談節目主持人必須是“先懂才問”,懂的是基礎知識,問的是更深的見地。我最喜歡看可凡的兩類節目:藝術界人士的訪談和與上海相關的話題。可凡對戲劇、書畫都有常年的研究,更重要的是興趣和愛好,所謂“好之者不如樂之者”。他本人也是書畫和古董的收藏者。這讓他在與藝術家對談時總能一拍即合,談到點上。
  從京劇的流派到國畫的傳承,他娓娓道來,如數家珍,但又絕不炫耀知識,而是能夠深入淺出道出不少典故傳奇,使談話趣味盎然。
 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搶救性地採訪了一批國畫大家,使他們在生前就自己的藝術道路留下了珍貴的資料。可凡與程十發先生情同父子,老先生常常拿出自己收藏的明清時期的名家作品與可凡一同鑒賞,這讓可凡見識了不少“好東西”,也對國畫的發展慧眼獨具。比如他當時問程十發先生“今人為追求畫作的衝擊力常鐘情於大尺幅的作品,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?”程十發先生答曰:“一幅好畫,必是大中見小,小中見大。”問得到位,答得精辟。貌似隨意的一個問題,若是在此方面毫無功底的人是問不出來的。有時,必須有好的提問,才能激發被訪者的談興!
  可凡對上海的歷史也有相當深入的瞭解。這座城市的變遷,海上聞人的種種趣事,他信手拈來,顯現出扎實的功底。
  可凡曾在2010年春節策劃製作了5個小時的特別系列“阿拉全是上海人”,在上海地區的收視率創造7%的佳績。盧燕、周採芹、潘迪華、姚明、劉翔、陳沖、毛阿敏,連我這個生在北京的上海人也被他“挖掘”出來,用上海話接受了他的採訪。我回憶小時候外婆家弄堂里的柴米油鹽,也談吳徵的爺爺吳凱聲大律師十里洋場的傳奇故事。上海夠大,容得下叱吒風雲的大人物,也養得活早出晚歸的小市民;學得會西洋的戲法兒,也留得住祖宗的玩藝兒。收放自如的氣魄,海納百川的胸懷,讓這座城市如此與眾不同,也通過可凡這一匠心獨具的系列訪談活色生香,有滋有味地呈現在觀眾面前,引起觀眾極大的興趣和響應。
  訪談節目往往帶著主持人深深的烙印。他的所思所想,個性愛好,都在節目中潛移默化地展現出來。其實能夠擁有一檔自己有掌控力的訪談節目是主持人的幸福。可凡心廣體胖,應該也與此有關吧。希望他把《可凡傾聽》繼續做下去,並增加其中非他莫屬的特色選題的比重。我知道,這不完全取決於他。但,以他的智慧,一定可以做到!
  十日談
  傾聽的背後
  傾聽對於熒屏內外的人來說,都是一種收穫。  (原標題:同道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c00bcjgj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